制表:
關于名字的問題,大眾一直喜歡以風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車型,我們所熟知的Golf,Passat都是來源于風的名字。而后的第二代Passat車型更名為Quantum/Santana,這才是我們所熟知的桑塔納車型,再到后來,名字又回到了Passat,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帕薩特車型。而上海大眾所引入的正是Passat B2車型,從這個車型開始,進行了長達29年的歷程。
為何選擇了大眾

在1978年年底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正式拉開,就在當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就同意以中外合資的形式,在上海實施汽車項目。而當時負責這一項目對外洽談的就是有“桑塔納之父”之稱的時任上海機電一局局長蔣濤。
當時日本汽車公司奉行的是“只賣商品,不賣技術”,這顯然是談不攏的;此外,盡管法國雷諾和雪鐵龍積極性都很高,但后來標致選擇了與廣州汽車合作,并生產了經典的標致505轎車。最后,上海選定了唯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術又肯投入資金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
上海大眾桑塔納即是:Passat B2 國內于1983年正式開始組裝生產

第一批試裝車采用CKD組裝方式
何為CKD ,就是直接進口整車零部件到國內組裝
在這期間,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在1983年,上海大眾汽車正式組裝了Santana車型,并且直譯命名為桑塔納,就此,一段延長了近30載的傳奇開始了第一步。當時國內的汽車還處于未發(fā)育階段,可以說很多都是靠人工的敲打才造出一輛新車。
第一輛桑塔納試裝車

桑塔納在中國上海正式下線

而第一批次的桑塔納來到國內都是零件,采用了全套三件進口組裝的方式引進,這樣一款只需要拼接不需要敲打的神器車型花費了師傅們一個星期的時間來完成,當然人們感嘆到:不敲打也能造出一臺新車,真神奇。
|